江南体育客服
进口品牌江南体育客服值得信赖 专利发明--刻力封涂层
全国咨询热线:1341179264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南网页版登录

尖刀之“锋”

作者:江南网页版登录 来源:江南网页版登录 时间:2024-07-03 10:50:01 点击:

  雪皑皑,悬崖长,山路弯,沙迷茫;铁流急,卷疆场,汽车兵,奔驰忙;刀锋亮,绝技强,枪林穿,弹雨闯……

  战火中诞生、战场上成长。这个战斗堡垒就是联勤保障部队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团一营一连党支部。

  从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到风雪肆虐的高原天路,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到安居乐业的和平年代,一场场战斗,一次次冲锋,一拼搏,千里运输线上,每一公里都写满了这个战斗堡垒的强军故事。

  1950年至今,71年的风雪运输路成就了威名赫赫的“尖刀一连”。在每一个一连官兵的心中,一连是一把锐利的钢刀,党支部就是这尖刀之“锋”,在“特别讲党性、特别能战斗、特别善育人、特别肯奉献、特别能创新”的锻造过程中愈发锐利,成为“尖刀一连”破难关、打胜仗、创奇迹的强大力量。“尖刀之锋”也因此成为官兵心中最能汲取精神力量的坚强堡垒!

  37块奖牌、11面锦旗,印证着“扎根高原不怕苦、直面艰险不怕难、应对强敌不怕死、牺牲自我不怕亏”的“尖刀精神”。

  30余次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党支部21次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7月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7月被青海省委表彰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满载荣誉的一连,是千里高原运输线上屹立不倒的战斗堡垒。

  1950年12月,连队在鸭绿江边组建,随即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党支部带领连队官兵转战朝鲜半岛3年多,50多名烈士长眠他乡,110余人荣立战功,用滚滚车轮和血肉之躯,构筑起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年,他们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立即移防青海高原,从此扎根大西北。1963年,完成某战斗任务不久,刚刚在西宁驻扎下来的一连,突然接到一纸命令:远赴新疆叶城执行边境斗争运输保障工作!要知道,一连官兵在鸭绿江边入伍,13年来,家都没安,又要去更加遥远的边疆,很多同志连叶城的名字都没听过,可是对大家来说,对未知的恐惧,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因为,在那样的情形下,没有一个干部讲困难、没有一名战士闹情绪,第一天动员,第二天准备,第三天就出征!

  “坚决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铁心跟党走,哪里需要哪里有”——这是一连党支部早在多年前就在连队官兵心中埋下的种子,更是他们历久弥坚的政治标识,也是流淌进每一个“一连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一连的官兵,永远都是刚强和勇敢的!”时隔多年,头发早已花白的朱清民,再次来到青海、来到一连,向记者讲述他最难忘的“一连记忆”。

  “虽然生在陕西,但是我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青海度过的,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66岁的朱清民个子很高、身材消瘦,这让那身保存完好的旧军装显得更为挺拔。他不时抚摸着胸前佩戴的几枚军功章,开始回忆那些永远无法忘记的往事。

  自1974年参军来到青海后,朱清民就被分到了“尖刀一连”。他说,在一连,党员就是标兵,是有“特权”的,那就是不管做任何事党员先上!“1979年,一次紧急的运输任务前,我们每个战士给亲人写了一封信,大概内容是说明一下出任务时间非常长,不要挂念也不要联系,信的内容很含糊,我早已忘了,但一个多月后回到连队,看到父亲的回信,我很吃惊。”朱清民回忆说,“我的父亲回信说,知道我有紧急状况,让我一定听党话不要惦记家里,绝对不可以当逃兵,真有什么事儿还有我哥哥照顾他们!”说到这里,朱清民平复了一下情绪,转过头沉思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没想到,我的父母虽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的觉悟这么高!一连人就是这样!不止我一个!”

  1984年,朱清民退伍了,回到陕西后,他也从没忘记宣传“尖刀一连”的感人事迹。“我给大家讲青海湖、讲日月山、讲李家峡水库、讲塔尔寺,让他们了解青海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地方。”朱清民笑起来,“把尖刀一连的工作作风带回地方,让我在地方工作时获得很多的荣誉和表彰。好多同志问我你为什么这样工作,我说我身后有三面红旗在赶着我,第一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我骄傲我是一名中国人,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守纪规范,在宪法内活动;第二面是中国党旗,因为我是一名党员,要遵守纪律,干什么工作都要以身作则,听党话,跟党走;第三面是中国人民军旗,我曾经是一名军人,要把军人的责任、担当带回地方……”

  时光飞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记忆不灭,“尖刀精神”融入血脉。71年来,一连党支部带领连队官兵先后参加甘青平叛、自卫反击作战,多次圆满完成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练就了一身硬本领,成为全面过硬的先进连队。

  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公路跨越江河,穿过雪山,见证着一连官兵的奔波、奋战与坚守。他们车行万里不迷向、兵撒高原不离心,靠的是什么?一连给出的答案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

  去年5月,一连所在团接到任务,远赴西藏阿里。这次任务地域海拔近5000米,环境极端恶劣,任务特别危险。“让我们上!”——一连党支部第一个上书请缨,官兵纷纷写下请战书,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磨练意志的机会。

  在生死考验面前,官兵的坚决,来自一连官兵在党支部带领下,始终听党指挥的忠诚信念。

  学习!学习!学习!——多年来,一连党支部坚持组织官兵学习领会习强军思想,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官兵头脑;深入学习主席训词,深入学习百年党史,坚定官兵维护核心、看齐追随的忠诚信念。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一定要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在一连,每个班的小黑板上,每天都能看到更新过的“每日一习语”,学习“每日一习语”,坚决用习强军思想统一官兵思想、统领行动步伐,已成为一连党支部雷打不动的习惯,成为连队工作常态。

  2017年,联勤保障部队“脖子以下改革”拉开序幕,一连所在的原某汽车团面临调整整编,一连被单独派驻值守某空余营区。

  “连队是不是也要被裁撤?我们还能不能继续在一连待?”种种疑问萦绕在官兵心头。大家的疑虑,让时任连长王雪江和指导员田志兵也着了急:如何让官兵正确认识上级党委的决策意图、如何让“好动”的一连官兵在“静”中进?成为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很快,他们召集支部“一班人”研究对策。

  “党让干啥就干啥,一连人干工作从来不挑肥拣瘦,让我们做‘草原五班’,我们也要做出点样子来。”士官支委、代理排长张荣亮最先发言。

  时任副连长王龙也支持他的看法,王龙是“土生土长”的一连人,当兵在一连,当班长在一连一班,提干从院校回部队后,先是当一连一排长,后来又任副连长。王龙感慨道:“这既是对连队绝对忠诚的信赖,也是对连队自主抓建能力的考验,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这个时机,实现连队建设新的突破,不辜负上级对我们的信赖。”

  就这样,在关键时刻,连队党支部及时组织官兵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习主席关于军队改革的重要论述,坚决用习主席决策指示统一官兵思想、统领行动步伐。

  “改革听党的,工作看我的”“留守不保守,静中求进取”……当年,在上级组织的军事大比武中,一连官兵团结一心,一举夺得三项冠军、两项亚军,被西宁联勤保障中心表彰为“练兵备战先进单位”;一连党支部、团支部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团支部”。

  时代在变,“基因”不变。进入新时代以来,党支部更是牢牢抓住铸魂育人不放松。

  一连现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刘庆每次带车队执勤都要贴身携带一本《习论强军兴军》,无论飞驰天路,还是夜宿风雪,都要拿出来翻读,并结合使命任务特点为官兵宣讲辅导,“运输车队行一路,创新理论播一路”成为一连的独特风景。

  “信仰做导航,永远不迷航,我们手握方向心向党,始终让车轮跟着党旗走。”刘庆对记者说,一连是从抗美援朝炮火硝烟中一路走来的,执行过很多边境运输保障任务,党支部从始至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比如连队的“四个雷打不动”,即:每天利用点名时间学习理论知识雷打不动,每周会进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雷打不动,每月由连队干部组织一堂专题理论授课雷打不动,每次任务穿插理论学习雷打不动,通过不停地改进革新理论学习的方式方法,使连队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锻造成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几十年来,连队始终在党旗的指引下阔步前行,官兵始终在信仰的召唤下茁壮成长。

  2021年除夕,又是意料之内的“意外”:正在执行某高原运输保障任务的一连官兵正紧锣密鼓准备着战地春节,就在这时,连队接到第二天一早出动的命令,紧急的任务一下打破了祥和的节日氛围,党支部立刻召开碰头会传达命令,明确分工,连夜检查车辆准备物资,大年初一一早由连长孟凡龙带队出发。

  4天后,连队达成目标回到驻地,党支部组织大家一边庆功一边过春节。战士们围着火炉,重温连队抗美援朝战史,诵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四班班长董长伟笑着说:“先辈在朝鲜战场就雪吃炒面,是上个世纪最可爱的人;我们过年在车上吃面包榨菜,应该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吧!”

  青藏高原没有夏天,运输线月,连队奉命向某边防连运送物资,沿途达坂多、道路崎岖不平,通行十分困难。尽管党支部已经充分预判了困难问题,临行动员也给大家交了底,可是真正踏上这条通往“天边边”的路时,残酷的现实还是让官兵目瞪口呆,有老兵惊叹:“当了这么多年兵,跑了这么多路,没有执行过这么困难艰险的任务!”

  一路上,车辆一直在5000米以上的达坂上转悠,海拔5500米以上的达坂就有4个。寒冷、缺氧的驾驶条件严重影响驾驶员水平和车辆性能。山路蜿蜒盘旋,“回头弯”“肘子弯”比比皆是,一把方向转不过去,需要边倒车边转弯,路边的悬崖峭壁让人头晕目眩,稍有不慎就是车毁人亡,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手里捏着一把冷汗。

  行走在这样的路上,官兵们不仅要有高超的驾驶技艺,还要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在休息点调整时,支部一班人召开临时支委会研究决定,将驾驶经验比较丰富、心理素质好的党员分散到各个运输小组,为大家传授经验、鼓舞士气,必要时下车指挥、亲自上阵。此时党员纷纷立下军令状:“请组织放心,看我们的!”正是在一连党支部这个坚强战斗堡垒的领导下,全体官兵在“没坏一车、无伤一人”的前提下又一次圆满完成这次战斗任务。

  “没有战士到不了的路,没有战车爬不过的坡。”自从诞生那天起,一连党支部就在全连塑造起“用滚滚车轮聚成过硬铁拳、用强能精兵铸成钢铁刀锋”的战斗传统和优良作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牢记习主席嘱托,始终以“先到位、后收场、全程用”为标准,自觉将连队融入联战联保、联训联用、联演联运体系与环境,瞄准备战打赢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创新训练。

  2020年7月,一连党员骨干、三班战士刘永斌配属某医疗队前出保障,每天清晨,蔚蓝的湖畔都会传来运输车的轰鸣声。用某旅卫生营高原病专家张瑛的话说:“每天早上,起床号还没响起,就被刘永斌发动车辆的声音叫醒了。”

  每天早上启动车辆,每天补充主副油箱,每天检查车辆技术状况,这是刘永斌的“肌肉记忆”;学习急救知识,担任“担架员”,成为“男护士”,这是刘永斌的“全新使命”。

  “联战联训联保体制下,我们的一专多能不仅是能驾驶多种车辆,还要能当卫生员、炊事员……”连队党支部的认识,迅速成为一连官兵的共识。

  早在1989年,根据原总部命令,一连所在团被确定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这在后勤部队中是十分罕见的。随着担负使命任务的转变和建设标准的提高,连队建设也踏上了新的更高起点。30多年来,一连党支部不断让应急本色焕发新的活力。

  整齐划一的内务设置,高标准的战备物品摆放……没有过多的生活物品,只有显眼的战备物资,每一个走进一连的人,都会对这样的场景和特质肃然起敬。

  去年冬天,一连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域驻训,结合复杂环境,连队高标准开展驾驶训练。在复训进入第三天时,一大早就刮起了大风、飘起了雪花。连值班员请示连长:“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大雪,驾驶复训还进行吗?”连长孟凡龙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战争不会选天气,敌人不会挑时间,假如敌人今天来,我们难道坐以待毙吗?”

  采访中,孟凡龙直言:作为一连连长,虽然压力大,但是我敢喊“看我的,跟我上”。不管任务也好,战斗也好,冲锋的时候我是第一个,撤退的时候我绝对是最后一个。

  “我们连队从1950年建立走到现在,虽然环境有变化、装备有变化、条件也在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连队的‘尖刀’精神。”在孟凡龙看来,在尖刀一连,对他们来说,达成目标是基础,完成目标是更好地服务于备战、打仗,能更好地完成他们的使命,更好地服务于战争是职责所在、使命要求。

  抽组某联勤保障旅执行支援保障任务期间,一连圆满完成多次运输保障任务,该旅领导感慨道:“一连的官兵犹如油箱中的柴油,始终是满注的;犹如机械上的发条,始终是上紧的,这样的连队,谁会质疑他们保障打赢的实力?”

  汶川抗震救灾,一连十五分钟就完成紧急出动,昼夜兼程将物资运送到灾区;玉树地震,连队奉命驰援灾区,连续奋战三个月,刚刚回到营区又得知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连夜奔赴新战场。

  刀越用越快,兵越战越强。在多次遂行重大任务中,他们积累了实保经验,探索形成战备物资“箱组化、集装化、车载化”储存模式,大幅度提高应急出动效率;部队改革调整后,面对人少车多任务重的实际,党支部决定把训练场搬到运输线上,通过以工代训、线上练兵,驾驶员成才速度明显加快,新装备战斗力生成周期大幅缩短。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连车队天天都在线上跑,则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在用兵中练兵是最好的练兵”,这是一连党支部的深刻体会。多年来,他们结合上千次高原运输实践,探索总结出了“闭灯驾驶五要、车辆隐蔽六法、灯光信号十种、小路多群直达”等实用经验,成为高原运输的法宝。

  2020年11月,一场运输分队防卫训练在雪域高原悄然展开。如往常一样,人员按三角队形分组展开,各组交替掩护进攻。

  车队行进到某峡谷间的羊肠小道中时,为了保持既定的队形,位于左侧的二班班长尚瑞带队登上一侧的山坡,推进速度明显降低。

  训练间隙,尚瑞提出:队伍行进到峡谷中,地形上对敌处于劣势,理应快速通过。为了保持队形而牺牲行进速度,显然脱离了实战要求。

  一班班长马腾接着说道:“不能刻板的局限于三角队形,还有梯形、倒三角、楔形等队形。必须根据不同地形选择对应的进攻队形,比如地幅平坦开阔可用三角队形,地形狭小就用楔形或一字队形。”

  “不仅如此,我们在训练中还忽视了对地物地貌的利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指出不少的训练问题,作为组训者,连长孟凡龙虽然脸上辣的,但看到官兵为了更好的提高训练水平积极献策的火热场景,他不禁暗自高兴。趁热打铁,支部随即组织了一场“诸葛亮会”,围绕战斗队形、实战意识等方面,大家进一步深入讨论,一直在改进训练方法。

  这是一连不停地改进革新改进战法训法的一个缩影,在多次遂行重大任务的实践中,他们磨砺了战斗意志,叫响了“没有吃不下的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战斗口号,锻炼了骨干队伍,培养了一批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随时都能打胜仗的驾驶骨干。

  每次上线运输、每回执行重大任务都是一次淬火,每经受一次淬火,都让一连这把钢铁运输“尖刀”变得更锋利、更加坚韧。如今,只要一声令下,不经临战训练、不经物资装备补充、不经车辆检修保养,一连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

  长期的刻苦训练和实践经验,造就了一批驾修双能专家级士官。党支部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把这些“种子”轮流交替撒到各班排和任务小队,从而培育出更多的新“种子”。

  2018年7月的一次演习中,周阳在驾驶运输车时感觉转向费力,还伴有刺耳的噪声,检查后发现,转向液压油管开裂,油管沾满了尘土。

  “必须尽快更换,不然会损坏转向器。”一旁的老兵说道。“可是油管附近空间太狭窄,手伸不进去,无法操作。”周阳盯着油管,面露苦色。

  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士官支委张荣亮站了出来,他让战友仔细观看自己的动作,只见他把弄着扳手,半蹲在转向器旁对着油管和螺丝接口仔细地观察,摸索着拧下螺丝,拆开油管,安装油管管身,最后一点点上紧螺丝……看似简单的工序,却足足用了两个小时,为的就是让战友们清楚地学习这项修理技能。这些年来,连队大小车辆,谁的制动蹄片磨损了,哪台车减震器漏油了……张荣亮的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他把这些丝毫没有保留地教给年轻战友,绝招又变成了众招。

  战争年代,一连党支部一班人当尖兵、打头阵;和平时期,他们依然站排头、树标杆。在任务一线,党员骨干如同尖刀之钢,总是冲锋在前——执行最远最艰巨任务的车队,带头车的永远是连长,负责收尾的一定是指导员;运输线上,党员干部白天带队行车,夜里宿营查铺,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

  在2020年上级组织的群众性比武竞赛中,党支部书记、委员带头参加。士官支委冯志威通过录制训练视频,不断反思改进分解流程,不顾双手划伤依然坚持训练,最终在无光条件下分解结合比武中拔得头筹。

  不久前的一天深夜,连队接到向某边防连紧急前送补给的任务,上级要求务必于第二天下午13时送至目的地。时间紧、任务重,连队紧急召开支委会,组织全连装载。通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在早上5时装载完毕。来不及休息,连长孟凡龙带领党员突击队,一大早就出发,克服道路险情和重重困难,按时抵达某边防连。

  组织卸载时,孟凡龙第一个跳上车厢带头干,长达20多个小时的持续作战,大家都有些疲惫,卸到最后一车时,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挂在吊车上的保温板房墙体方向突变,向着战士高彦云砸去。一旁的孟凡龙看到这一危险瞬间,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把推开高彦云,硬生生挡住飞来的板房墙体,右手手腕被严重撞伤,经过六个月才完全恢复。

  连长的举动深深打动着全连官兵,也为连队作风建设立起了标杆。连队党支部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连队充盈着堂堂正气、融融暖气、虎虎生气,形成了尊干爱兵、求真务实、遵规守纪的良好风尚,为保障打赢提供了坚强保证。

  团长曹江、营长杨江涛都曾任一连连长,无论是训练,还是任务中,他们处处带头冲锋,是官兵心目中的好领导、好大哥;团政委郑召厚任一营教导员时,白天紧张行车,晚上带领党员骨干学理论,写教案,培养了一大批写作能手;现任教导员雷涛刚到一连当排长的时候,主动学习藏语,不仅方便了途中与藏族群众沟通,还一路行车,一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青藏公路沿线的牧民感受到了党的光辉和温暖。

  “在班里争个人第一、在连队争班排第一、在团队就争连队第一。”这些已成为多年来一连官兵的行动自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成为一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凭借永不服输、只争第一的精神,一连在部队调整改革后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新质联勤保障力量中的佼佼者。

  “尖刀一连,这是我在新兵营的时候就一直梦寐以求想去的地方。”大学生入伍的一连六班列兵殷浩以新兵团第一名的成绩,被选入了汽车运输团一连,他说,他会努力提升个人的思想水平和军事素养,以前辈们为榜样,传承好尖刀精神,争做新时代合格的联勤支援保障力量。

  作为一支车轮上的部队,一连长期在外执行运输任务,动散条件下抓建一直以来都是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加之一连是全团的尖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管理难度更为突出。

  “一连是我们一个光荣的集体,也是我们团队的标杆。”该团政委郑召厚说,在一连有句传统话叫“学好连史,传承连志”。团队还有句顺口溜叫“进了一连,想不进步都难”。进了一连一定要过好三关:传统关、理论关、军事关,连队党支部坚持像燕子垒窝、蜜蜂筑巢一样长期打基础,反复抓落实,在“动”中强化组织功能,在“散”中发挥组织作用,不断厚植建设根基。

  强化组织功能抓管理,是一连党支部的重要经验。执行大项任务,每个车队都有支委带队,每5台车都有临时党小组,每个任务方向都有党员突击队。一连强化动态管理,越是时间紧、任务重、风险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越是突出,做到建制打乱制度不乱,人员分散组织不散,点线月,连队抽组人员参加演习,分散配属到4个模块,有的支委建议,这个月发展状况良好,可以推迟支委会。时任党支部书记田志兵态度坚决地反对,组织生活制度必须坚决落实,征求意见后,他们借用上级电视电话系统,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支委会。

  多年来,连队始终做到党的会议一次不少、党团活动一次不占、组织生活一人不漏、思想汇报一回不落。

  “跟我上!”一次外出执行运输任务中,车辆突发故障,漫天尘土,党员骨干、九班班长刘志良的声音坚定有力。党员的模范行动就是无声的动令,刘志良冲锋的姿态像是一面鲜红的旗帜,给身边的战友带来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回想起自己入党的经历,刘志良至今深有感触。2015年6月,一连接到抽组4名驾驶员配属某野战输油管线部队执行任务的命令,不少同志踊跃报名。经支部研究后,刘志良因为驾驶技术过硬,工作表现积极成功入选。

  任务期间,刘志良一心努力工作,急难任务争着去,抢着上。到了年底,刘志良却突然像霜打了茄子一样,提不起精神来。细心的党小组长李飞发现了刘志良细微的变化,主动与他谈心。

  原来,入伍之初,看着连队党员骨干处处当先锋、事事冲在前的样子,刘志良早早就下定决心要向他们看齐,加入光荣的中国。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驾驶技能逐渐进步,在同年兵中十分突出,支部很快就将他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抽组在外执行任务,没和连队党支部在一起,干得再多支部也记不得,这次入党肯定没戏了。”刘志良吐露出了自己的心声。李飞得知他的想法,为他讲起了上世纪80年代连队老兵朱清民火线入党的故事:“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朱清民和几名战友配属某部执行弹药运输任务,一去就是2年,在通信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老兵们虽然长期脱离连队,但他们毫无顾虑,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一心为了前线的胜利,临时党支部在运输任务中,为他们组织了火线入党仪式。”

  “干不干得好看我的,入不入得党听组织的。”刘志良恍然大悟,很快又恢复了干劲。

  随后,小分队召开了党小组会,在任务一线提名刘志良为党员发展对象,及时向连队党支部汇报情况,并围绕发挥党员作用、完成好任务相互提要求,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

  没几天,党支部书记田志兵的电话来了:“经支部研究,发展刘志良同志为预备党员,由任务临时党小组组织入党宣誓。”

  支委个个都是一面旗,党员人人都是刀尖子。一连党支部“一班人”充分的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见困难就上,见危险就冲,处处率先垂范——这是“尖刀一连”强大战力的硬核所在!

  有人说“在高原躺着就是奉献”。一连党支部却认为,与其苦熬,不如苦干,越是条件艰苦越要不懈奋斗。

  2020年11月,五班班长喻翔辉的孩子出生时,他正在海拔5000米的无人区修车,错过了女儿的第一声啼哭。因风雪太大时间太长,他冻晕在车底。后来他在战地日记里写到:“为了更多人的岁月静好,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哪怕付出生命!”

  一连老兵张荣亮当兵16年,结婚6年,妻子来队时间总共不超过2个月;孩子5岁了,总是怯生生地不敢叫爸爸;父亲病重住院,他匆匆回家待了一个礼拜。已经退役的张荣亮回想起军旅岁月,总是无怨无悔地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选择高原,选择一连!”无私奉献的不仅是高原官兵,还有他们的亲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每一个“一连人”的心中,选择成为一名军人、成为“尖刀连”的一员,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牺牲和奉献,若能重新选择,他们的答案绝不改变。

  走进一连,会让你深切体会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上世纪60年代,司务长牛平安自掏腰包,背着50斤的白菜袋子,一路火车、汽车、马车和徒步,不辞辛劳奔波回连队,只为让战友在除夕夜吃上一口久违的新鲜蔬菜。

  进入新时代,一连官兵始终传承这种战友情。今年4月,连队执行紧急运输任务,12个小时一刻不停,刚抵达海拔5080米的甜水海兵站,战士尚瑞就因感冒咳得喘不过气来。指导员刘庆带车6个多小时,将他送到500公里外的医院做抢救。当尚瑞脱离危险时,刘庆才发觉自己20小时粒米未进……

  一代代一连官兵弘扬敢于吃苦、敢于拼搏、敢于奉献的苦干加实干精神,扎根雪域高原,践行豪迈誓言,展现着自己人生价值。

  雪域无声,高原不语。风霜雪雨中,长长的千里运输路见证着“尖刀一连”的传奇过去和锋芒未来!

  号角声声催征人!在一连党支部这个“尖刀之锋”的坚强领导下,伴随着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尖刀一连”一定会在高原大地上纵横驰骋,延续昔日辉煌、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