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客服
进口品牌江南体育客服值得信赖 专利发明--刻力封涂层
全国咨询热线:1341179264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南网页版登录

随笔退休人员为何需要常回故乡看看

作者:江南网页版登录 来源:江南网页版登录 时间:2024-06-18 18:27:39 点击:

  在本文的开头,先解释两个词汇:一是“退休人员”,在这里包括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群团机关,及国家企业和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企业的退休工作人员;二是“故乡”,在本文中所要涉及到的“故乡”一词义含义是指:人生第一故乡,第二故乡,第三故乡或者更多的故乡,包括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幼儿园的地区,上小、中、大学的地点,知识青年下乡的村组,行政干部、企事业单的领导或员工工作过的一处或多处地区。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3.26%。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城市离休退休人员接近1亿人。到2019年,全国城镇退休人员达1.23亿人。

  在这些城镇退休人员中,有较大一部分是60~70岁的老人。他们这些人大都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其中有许多人经历丰富、德才兼备。只要他们还愿意为国家为人民效力,就是党和国家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发挥这些城镇退休人员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城乡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无论是哪位退休人员,只要是到他闲下来了,他都会去回忆自己所走过历程,去追寻一个一个风光的人生片段,去思念一个一个曾经提携、帮助过自己恩人;去反思一个一个的工作和生活的失误,去追悔一个一个无知与愚蠢。去在脑海中展现那些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似乎是退休人员的一种自然的精神生活。

  为了适应退休人员的这样一种特殊生活方式,我们大家可以名正言顺地倡导城镇的退休老人常回故乡看看,去走走,让他们与儿时娃娃朋友、学校的学友、部队的战友、曾经的同事去会面,去欢聚、去畅谈;让他们到曾经学习过、工作过、战斗过地方,寻找自己们住过的宿舍、办公楼;去辩别自己曾经走过的乡村的田间小路;在城镇林立的楼房中寻找自己曾经骑着自行车来回的大街小巷……。在自己的故乡,哪怕是一句乡音、一条旧河、一段旧路、一个旧山包、一棵老树的原有形象,都会勾起自己无尽的遐想,立马会沉浸到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前的生活工作状态,憶想自己置身于那些大事、盛事、乐事、趣事、喜事、难事、苦事、险事之中,谁能说这不是人生一种晚年的幸福呢?

  年龄从7岁记事到十一二岁,就是小学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感情极为单纯。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的语气、神态、心情、都与儿时的味道接近。互致问候,相互交留,极为随意,极为真诚。说到小时候的趣事,开怀大笑,一件件、一桩桩,如数家珍,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举例说:我小时候的3个玩伴,他们都大我一岁,住在洪湖市曹市镇童套村,他们现在都是农民,已儿孙满堂。

  最让我们四人怀恋的是,小时候夏天游泳、秋天踩藕、冬天摸鱼的一些故事。在春节里,只要我从武汉回乡探亲,都要去他们家看望他们。有时,得知我回家乡来,他们也要找上门来,与我欢聚,畅谈儿时美好的情景。

  在1970年代以前,在洪湖大湖的周边,几乎全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中小湖泊。在洪湖的北边有红旗湖、子贝渊、月池湖、三八湖,郑道湖、南草湖、王道湖、郑家湖、清湖院等;在它的东边有万全湖、里湖、差头湖、大沙湖、大同湖等(南边是洪湖县城)西边是邻县监利的白露湖、大院湖等。湖外有湖,湖中有湖,大湖套中湖,中湖套小湖。在洪湖县,能够叫得出名字的,估计在200个以上,还有那些不知名湖到底有多少,谁也没有统计过。

  每年农历“三月三,出藕苫”的时候,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中,一根根粗壮的嫩荷梗顶着由莲藕结巴上长出的藕苫,拱出泥面竖在空中,不时有蜻蜓在头上飞舞,盘璇一会后,落在小荷尖上,让你会感觉到:“小荷才露尖尖叶,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在农历四、五月份的时候,一根根的藕苫尖尖伸展开来,长成一片片斗笠大的嫩绿的荷叶。远远望去,你能体会到南宋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意境之美。到了农历六月份,在荷叶与荷叶的空隙中,长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莲花,一般比荷叶高出一尺左右,有极少数的荷花躲在荷叶底下,见不到阳光。你如果是站在距离这大片的荷花几里或者十几里的地方,就能够正常的看到一片奇观,在这片水域,从地平线到上空云端,都被莲花的色彩染红一一你的视觉明显感觉到的是,地面的红光射向高空,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顿时,的一句诗会在你耳边响起:“芙蓉国里尽朝晖”。

  2015年的春节,我回到了故乡洪湖童套村。大年三十的晚上。儿时玩伴之一的张运高见到我去看他,激动得泪水涮涮往下流。连忙找出一包黄色黄鹤楼的香烟塞给我,要我自己点着抽。

  虽然他当时只有65岁,但因为长期做重体力活,加上他身材单薄,累得他弯下了腰,成了个“7”字形。他是一个“地主子弟”,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父母经常在群众会上接受批斗。另外两个儿时的玩伴,一个名叫袁承忠,一个名叫胡习儒。一是因为张运高是地主之弟,二是因为他身材矮小,袁承忠和胡习儒常常欺侮张运高,有时用拳头揍他,有时会用泥巴砣砸他。只有我还“公正”,从不骂他,打他。有时,我还去解和、劝架,并护着他。因此,他对我的感情最深,我也很喜欢他的温和斯文谦逊的性格。

  在1959、1960、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经常与张运高结伴下湖摸鱼踩藕充饥。

  1959年的春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家里没有粮食吃,菜园里的菜都吃光了。大人们都很发愁。那是张运高9岁,我8岁。我们小孩感觉不到什么是“愁”。在我们的眼里,房前屋后大大小小的湖泊里,都有取之不尽的食物。即使在初春,水稻还没有播种的时候,我们也能从湖中找来食物。比喻,在湖中的茭排底下,在那些深水潭中,有的是野藕。当那些藕苫还没有长出泥面、水面的时候,大人们是无法在湖中挖藕的。但是我们小孩能行,因为我们小孩身上有“火”(血气旺),不怕冷。我和张运高到家门前的小双湖院深水潭踩藕:在船上用一根长长的竹杆挨着枯老的荷梗插下去,脱光衣服,赤条条地顺着竹杆潜入水底。在枯荷梗根部的四周五六寸深的软泥里,用脚乱横竖乱踢,顿时,就会感觉到,像豆腐一样的软泥里,那些长长的硬硬的东西就是一支支野藕。被踢断了的藕会浮上水面;踢不断的得用双手握住使劲地拉断,让它们随水漂上去。每一个猛子扎到水下去都会有收获。只需要二十几个回合,就可以收获一大篮子野藕。

  这一年的春天,我们两家人就是靠我们所踩的藕当主食渡过了难关。 1960年冬季 , 家中没有一粒粮食,只能吃菜园里的大白菜、红萝卜度日。光是以菜代饭,填不饱肚子。我与张运高二人合计,下湖去摸鱼,找一些能填饱肚子的食品。

  我们来到村庄西南边的大双湖。因为是冬季,整个湖中的水 不深,最深的湖中心也不到一米,湖边沿地带的水只有二、三寸深。 人们都说小孩的身上有火,这也许是真的。我们上身穿着棉袄,下身穿着单裤,裤脚卷到膝腿之上。湖面上漂着薄冰,我们的手和腿撞得冰块喳喳作响。但是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冷。

  起初,我们从始至终以为,冬天的鱼都会在茭排底下藏身取暖。因而,在茭排底下摸到的多是黄牯、魥鱼、鲤鱼一类杂牌小鱼。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们摸鱼的套路。

  有一次,张运高的双脚在湖中泥水中拖行过程中,一脚踩到了一个软绵绵的东西,双手一摸,发现竟然是一条一米多长的黑鱼(在洪湖当地又称财鱼),后来回家用秤一称,竟有28斤重。

  在这个重大收获中,我们得知了一个规律:那些大黑鱼就藏在无水草、一二寸水深的软泥窝里。一摸一个准,原因是冬天寒冷,捉住它们时,一般没有大的反抗动作,只是脑袋和尾巴,稍稍摆动。

  从此,每一次来到这个湖里,就要摸到一百多斤黑鱼。我们还给这种黑鱼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大脑黑”。我们把摸到的“大脑黑”带回家,蒸得吃、煮得吃、炕得吃、滑得吃……。

  有了这套摸鱼技术发明,在以后困难年代的冬天里,我们两家人都没有饿着肚子。

  另外两个儿时的玩伴,也与我一样,都有“发小情结”。无论是春节,还是平时我回乡探亲,每次我回村,我们四人都要聚集一起,不打麻将、不玩扑克,而是回忆儿时美好时光,夏天:在刘家坑歪勃子树上跳水,在田埂旁边寻洞钓鳝鱼,在田边的谷垛旁踩乌龟,在潭边用茶壶引诱土憨巴(一种鱼名)入瓫,用炒猪肝在大湖中钓鳖鱼;秋天:在湖中摘莲蓬摘菱角,用黄丝草卷靶捕鱼,用花罩在湖中捉草鱼、青鱼、马古鱼,在田沟两头筑坝用盆子排干水后捡黑鱼魥鱼;冬天:用三角择子(一种用竹杆做成的三角形加网袋的扑鱼工具)在湖边推鱼,用铁叉子在湖底淤泥中捣鲤鱼、鳖鱼,用锹在湖中挖泥做围埂干水挖菩荠;春天:在湖中捡螺丝蚌蛤,钓黑鱼、鳝鱼、刁子鱼……。

  我相信,每一个老人,都有他自己的快乐的童年。每一个城镇的退休人员,如果是回到他(她)农村、城镇的故乡,见到他(她)那些娃娃朋友,共同回首那些儿时的往事,一定会与我一样,回到儿童时代,去体验那些天真、单纯、懵懂、莽撞、勇敢的趣事。在一阵阵开怀大笑、在一场场捧腹大笑、在一次次仰天欢呼声中,你身体内良性分泌物会得到大量的滋生,有害细菌病毒癌细胞会被有效地杀死。这比待在城镇里天天打麻将要划算得多。

  很多退休老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在60岁退休以后,会突然产生一种失落感,有些甚至满腹牢骚与悲观。总是感觉到,眼前的现实是,在世人的眼中,退休人员不值一文。总是想到自己已经被社会遗弃,或者被社会边缘化了。在任职时期的高昂、大气、雄壮、威武 、风光,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想不开的人,不想见同事、不想见朋友。尽量与世隔绝,独往独来。长期忧郁,有的人头发很快就会变白,有的皱纹很快也会变多,有的身体会很快垮下来。

  老人退休,是很光荣的一件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自然规律。把位置腾出来,让给年轻人,这是光荣的历史使命。在退休老人的社会角色上看到年轻的后辈上去接班,应该感到欣慰、感到轻松与愉快。

  同样,在退休社会角色转换之前的工作岗位上的美好经历,同样值得欣慰、值得满意、值得回味。这是由于有我们退休人员 拼搏一生的工作业绩,才为他们原所经历的单位的事业辉煌大厦提供了丰厚的基石和砖瓦。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批批退休人员付出的一生的心血汗水,才促进了一个个乡镇、一个个县市发展及推动了我们祖国今天的强盛。

  因此,多回曾经“生我”、“养我”及“”我学习、我工作过的故乡看看,走一走那里的田间小道,穿一穿那里的果园竹林,再爬一爬那里的显山奇峰,再辨认一下自己曾经工作住过的宿舍办公楼,再摸一摸庭院及房前屋后的大树。

  睹物思人,即景念事。人在故乡的现场,由身边、脚下及视野里的景物所牵起的往事回忆,其美好滋味是旁人难以体验到的。

  过去在职工作时,在故乡天天看景物,当时是“麻木”的,没什么异样的感觉。那么,现在退休了,看过去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前经历过的景物,就感到贵重、希有、神奇。它是一种时光的痕迹、历史的物证,它们这一切能够证明退休者自己“光辉”的历程。应该能称为“史料价值”。虽然远远比不上那些著名历史人物的遗迹遗物的珍贵,但是能把这些景物作为某一位退休人员的当年在职活动历史遗痕,能够适用于他个人自我回顾、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实物切入点,就如电视台记者手持话筒,指着一个山包说,“在这个山峁之下,30年前,是一片乱石场。在当时,任乡党委书记的某某某组织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经过三年的苦战,在这里栽上了油茶树……。

  老旧景物摆在退休人员的眼前,他们感到亲切、真实、珍贵、难得,能够强力触发他们对相关人事的怀念。

  为了看一眼自己工作过并特殊意义的地址,有些退休人员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原湖北省洪湖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环清,女,现年92岁。为了看她早年工作的旧址,她做了一件让人十分佩服的事情,在全市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1962年,她正在洪湖市(县)妇联主任的任上。当时的干部工作作风特别扎实。这年7月,她在快要临产的时候,还在地处长江边沿的洪湖市龙口区梁州村江段指挥防汛。当天夜里,由几位女村民帮助,在这个防汎江堤段面上生下了一个儿子。为了纪念这次防汛战斗,她把儿子的名字取名为王洪波。

  在她1988年退休之后,她总想到自己当年生儿子的江段去看看,她十分怀念那个地方。退休又过了17年。到生她儿子纪念日这一天,她没有搞特权,要求市(县)委会小车班给她安排专车,也没有允许她当局长的儿子公车私用,而是带上儿子,乘坐市内乡际长途汽车到龙口镇(当年的行政区)梁洲村车站。但是这个车站离当年防汛江堤段面有3公里之远。周环清硬是拉着儿子步行,来到了生她儿子王洪波的那个江段,累得她一身是汗。

  后来,据现场目击者说,她当时在那个江堤段面来回走了几趟,后来就一直站在那个她认为是她生孩子的地段,低头凝视,估计有一个小时之后。她心里想着什么?只有她自己明白,旁人无法猜度。

  他大我10岁。1971年底,我19岁。我们大家一起参加了洪湖市(县)委农村工作队。我们两人都被分配到洪湖市(县)燕窝区中心公社。他是这个公社县委工作队排长,我当他的秘书。我们两人在公社宿舍睡一张床。全排有5个大队的工作队员,共70多人。县委工作队的工作任务是,改造后进队,发动群众,揭开阶级斗争盖子,发展党员与积报份子,提高群众觉悟,整顿建设大队党支部。黎洪泉的工作上的能力很强,大会讲话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鼓动性很强。工作队达成目标,回到县里搞总结,我们队成了全县先进工作队。由此,黎洪泉当上了我们工作队所在燕窝区的区委书记。

  我们原本打算花3天的时间走遍这5个大队(如今称为村)。在我们的脑子里,满是50年前中心公社的田野、村庄,公社办公房、卫生所、食品店、杂货店等。

  但是,当我们的小车进入原中心公社辖区,看到田野公路两边都是暂新的三层楼房,房顶上都斜架着太阳能热水器吸光板,许多房子的门前停放着黑色、红色小轿车。面临着这样的“面目全非”的现状,我们心里凉了半截,老旧的村庄、社址面貌只能永远留在记忆中了。我们远道而来,能清楚看到什么呢?正在满腹沮丧之时,一栋眼熟的低矮的平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是一栋低矮的砖瓦结构办公用房。长约40米,宽约11米。东西朝向。房中间是一条宽约3米的走道,走道两边各有8间房。公社机关所有的干部都住在这里。宿舍后面是一栋厨房。厨房前面是一个供做饭洗衣用水的水坑。

  我们到来的时候,只听到几个房间里砰砰作响。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栋房子已被一个弹棉花的老板租下来,用作弹棉被的厂房。

  黎洪泉围着房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边走,一边用手撫摸着墙壁,一边叨唸:“50年了啊,50年了啊!一幌,半过世纪过去了。我们都老了。”

  他不停地发问:“是谁做了这件好事,留下了这栋房子,保留到今天,竟然没有将它拆掉?为什么两边都是村民的楼房?为什么把它留下来了?”我恭维道:还不是这位弹棉花的老板,保护了你的“旧居”,准备了你来参观的。”老黎也哈哈大笑,一脸得意幸福。

  看完房子外景,老黎还不满足,拉着我去看我们曾经的卧室。经过我们二人再三回忆,确认卧室是顶南头这一间房。不巧,房门被锁上了,弹棉被的工人们都说,钥匙在老板手中,他们没办法打开。老黎追问,老板到哪儿去了?请他来开门。工人们说,老板到武汉办事去了。老黎仍不死心,叫员工接通老板的电话,他亲自跟老板对讲,讲明了要求看一下故居的意图,请求找一位锁匠开门,只需看3分钟,付300元钱。电话那头,老板坚持不同意,说房间里面有贵重物品,不方便开门。其实我们从门缝里看到,房里面空荡荡的,什么物品也没有。老黎说:我们多加点钱,500元行吗?老板说不行。老黎说,我们出800元,搞个吉利数字行吗?老板说:不行。老黎说:出1000元可以吗?老板在电话中很不耐烦地说:算了,就这个数吧,我不想和你啰嗦了。他用电话通知了一个人,叫来了锁匠开门。

  老黎走进房间,面对墙壁环视了一遍又一遍。接下来又若有所思。时而又对着墙壁发呆,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足足有一个小时。在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同意离开。

  刚刚走出房间,他又转过身来,对我说是还有一件事要办。我感到匪夷所思。根据他的要求,我从自己包里拿出一张废纸递给他。他用自己的钥匙,在墙上使劲地刮,把那些掉下来的石灰用那张废纸接住,包了鸡蛋大一坨。我问老黎:“这是干什么用的?”他回答:“我带回去做纪念的”。

  按照预定的计划,我们又一村一村地去寻察、去寻访、去寻问、去寻思。去找回流失的岁月,去挽回飞逝的青春,去再赏曾经的得意,去重温经历过的成败。

  公务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退休以后,闲下来,都会不由自主地回顾自己一生的工作状况。自我感觉如何呢?“老鼠爬称钩”,可以“自秤(称)自”一番。正如陈云同志所说:人一生的工作,加号是多少?减号是多少?所谓加号就是指功劳和成绩;所谓减号就是指缺点和错误。

  在哪里干得好些?在哪里成绩突出一些?政声响亮一些 ?自己的心理当然是有一本账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干部,当然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到曾经工作过的故地去旅游、去访友、去调研、去做公益等等。也有一些退休官员,在他

  工作过的第一故乡、或第二故乡、或第三故乡、或第四故乡的政绩自我感觉不满意,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没有几斤几两,或清楚自己在那里当权期间干了许多坏事,那儿的干部群众会咒骂他。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有脸面去故地重游?

  所以,有胆量到曾经工作过的第一故乡或其他几故乡去当见地父老乡亲的,应该是基本好的干部。他们通过了自我审查这一关。

  但是,那里的群众对他评价究竟如何?还是要自己去亲耳去听一听,尤其是需要“隐姓埋名”、“冒充”外地旅客,到茶馆、的士、街头、巷尾去找老百姓聊一聊,老百姓们会如实地告诉你关于历届官员的表现情况。往往,在市井的老百姓对官员们作出的评价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如果某个退休官员回到他原来工作过的地方去,就可以在这样的民意里随机“抽查”,得出对自己本人的评价,看一看自己在历届同类官员的口碑上排名第几?

  如果这个退休官员是一个廉政、勤政,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退休官员,他到当地去重游,老百姓会拍手欢迎,把他当亲人。

  1988年春天,在湖北省洪湖市(县)发生了这么一个事件。洪湖市(县)原县委书记李金玉(解放初至1965年任洪湖县委书记。)到洪湖县城所在地新堤镇及另外几个乡镇访友重游。市民们得知这一条消息,陆续有超过10000名群众自发来看望他。有离县城100多里远的乡村老农也赶来,要见他一面。洪湖的人民为什么这么怀念这位退休的老县委书记?因为他的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李金玉从解放初期至1965年10月“四清运动”结束,他一直担任洪湖的县委书记。在他的任期,千方百计地关心全县老百姓的生活。他在大会上公开号召,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机关、广大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鼓励、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在搞好集体生产,交足公粮的情况下,种好自留地,干好其他副业,“把自家罈罈罐罐装满”。正是由于他提出的这个政策,为洪湖人民的粮食积蓄打下了广泛、充实的基础。以至后来在“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1960年、1961年)期间,洪湖县饿死的人要比周边县市要少得多(据《洪湖县志》)。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李金玉遭到无数次批斗,被打成全省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典型。

  后被下放到洪湖市(县)曹市区胜利大队放牛。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落实干部政策,李金玉被。但上级还是给他是留了个“尾巴”,说他有严重错误。并没有给他官原职,也没有给他其他重用,而是安排他长江修防段荆州分段做了一般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直至病逝。

  尽管命运对他不公,但是洪湖的老百姓对他的评价是公正的。就在李金玉到达洪湖县城所在地新堤镇访友的当天,众多老百姓闻讯赶来,在他下榻的宾馆门前,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到宾馆来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持续达三天之久。

  对这一个新闻事件,官方的各级新闻媒体不置一词。但是,被洪湖籍的一位名叫朱健国的杂文作家发现,他以此为新闻由头,写了一篇杂文,题目为《故地重游听评说》,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刋上发表。该文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将老县委书记李金玉到洪湖地区重游,当地老百姓给予隆重的接待和高度的评价,与当时在任县委书记搞,“用十几万元修县委大院牌坊”、“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不从当地的渔农资源实际出发搞花架子”、搞“面子工程”,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教育经费明增暗降”等,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的情况作比较,说明了官员执政的政绩如何?广大老百姓是最好的评判员。

  此文被《文汇报》发表后,在整个洪湖地区引起了轰动。一时间,党政机关和企业和事业单位所订阅的《文汇报》被人们抢阅一空。在原件不够传阅的情况下,许多人将该文报纸原件进行复印。不够了又复印,再复印。一时间,很有“洛阳纸贵”的味道。

  更有好事者,将复印出来的 载有这篇杂文的报纸,塞进了(市)县委书记的家里。看到此文之后,县委书记不但没有指派公安人员追查故意砥毁政府官员的“黑手”,而且安排自己的秘书和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与该杂文的作者进行善意沟通,表示诚恳地接受意见,并且表示欢迎新闻媒体及作者对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进行批评。随后又组织了一系列的相关会议,对照这篇杂文指出的问题,进行深刻检查,反省。之后还将改正错误的措施向社会公布,欢迎洪湖群众的监督 。

  一位老干部故地重游,竟然引发了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当地群众不仅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金玉是一位优秀的人民公仆,而且对照出了现任官员的某些缺点和不足,从而教育了李金玉本人,括包其他退休老干部,也教育了在职的所有党员干部,使他们深深的懂得:一个官员,无论你权力大小,也无论你的职位升降沉浮,只要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老百姓总是会记得你。你的政绩,你的形象,就是一块丰碑,永远屹立在老百姓的心中。

  李金玉“故地重游听评说”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曾经工作过的“故地”,就是一个考场,你有没有资格、有没勇气、有没有脸面到那里公开去见老同事、老朋友、老相识,去见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去接受他们的评分:当年在那里的工作成绩是及格还是不及格?是70分、是80分?是90分还是100分?相信大多数退休的党员领导干部是有把握、有勇气去重游故地,会得到那里的群众评价出一个好成绩。

  自己感觉在故地工作不怎么样的退休领导干部,也可以那些地方去走一走游一游,私下里听听老百姓对自己的评价,良心发现之后,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为那里的百姓做一些好事,做一些实事,“将功赎过”。

  细数农村的每一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出外工作的城镇退休人员。有的村是几个,有的村是十几个,有的村是几十个。在这些退休人员中,有的是公务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有的是国家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的是非公有制企业老板、员工。

  他们这些人有文化、有能力、有社会人脉关系、有资金(有的人是高工资,有的人在银行储存着大量存款,有的人拥有大量的不动产)。运用好这些退休老人的人力资源,可以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

  这些城镇退休人员怎么样才可以回到故乡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有一个前提是,他们对支援故乡建设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觉性,需要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

  所有离开故乡到外地城镇去工作的人,无论你是读书考学出去的,还是参军安排工作出去的,还是从村组干部选优提拔出去的,还是由打工出去办企业当老板、当高管的,起码都是喝故乡的水、吃故乡的粮长大的。他们与故乡应该有深厚的感情。基于这一个道理,城镇的退休人员,回故乡来反哺农村,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天经地义的。同时也是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扩展,城镇贸易市场持续地繁荣,城镇的各种企业也不断地增多。从而吸引了农村大量的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导致很多农村村组只剩下一些“386199部队”(所谓“38”就是指妇女,“61”是指儿童,“99”是指老人)。

  这种人才奇缺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村里选不出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没有好的领头雁,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家庭经济收入要取得提升,就没有航进方向,没有前进动力。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全国许多县、市的党委组织部门在县直市直科局和乡镇中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党支部“”。这固然是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过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的干部来源也并非是唯一的干部来源,还可以从退休的党政干部、国家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非公有制企业老板管理人员中选取条件合格者到村里任职。在这些退休人员中,有许多是曾经长期做农村基层工作的干部,有的是从农村基层干部中成长起来的县处级、厅级领导干部。他们行政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有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谋划智慧、组织才干和执行能力。把他们放在村党支部的岗位上,一方面能够对村“两委”其他干部进行“传、帮、带”,另一方面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总实力,带领村民发展农业、公司制作,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设施建设。

  2009年,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朱有志退休。当时有一家民高校和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分别用200万元的年薪聘请他去任职,但被他婉言谢绝。他选择了到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担任党总支“”。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拒绝年薪200万元的高薪不要,而去当一名村官?他回答:“是因为我对家乡的感情很深。我们这代人,长在红旗下,在党的培养下成长和发展。退休了就要想去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党为人民多做一点实事。”

  当时,开慧村的状况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不少土地无人耕种而抛荒。2016年至2017年,朱有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四处参观学习,将目光聚焦在农户土地流转后农民集中经营的模式转变上。回到村里,朱有志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明确了村里未来发展的思路:要把村民人心搞齐、把土地面积搞拢(把一家一户的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集中起来种植)、把村民带富、把路子走宽。随即,一场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在开慧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很快,全村流转土地1950亩。培育7个种粮大户。培养三家种养合作社。例如:现年45岁的村民刘跃赛,当年流转到手170多亩土地,计划发展特色种植。在朱有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刘跃赛请来了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指导种植,并帮助引进5种优质葡萄苗木,村里还支持刘跃赛10万元搞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打开农产品销路,朱有志联系了长沙市清水塘社区等三个地方,建立城乡互通的农产品销售点。如今,刘跃赛的慧阳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了11户25人发展特色瓜果种植,每户每年收入3万多元。

  盛夏时节,开慧村3200亩水稻翻滚着绿浪,1100亩水果园内果香扑鼻。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

  朱有志在开慧村任职的11年时间里,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出租村里闲置村学校和村部办公房,先后引进“孩真有趣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等三家公司投资经营。2019年,开慧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多万元。2020年村级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

  集体经济壮大之后,村里拿出80多万元,加上另外多方筹措800多万元,对村里5.1公里的河堤进行了整修加固,并完成了河床清淤。现在,河水清澈见底,全村旱涝保收。

  村集体有了钱之后,朱有志和村干部研究确定,拿出部分资金,修建了一所幼儿园。一开园就有30多个孩子入托。

  2016年,曾任湖南省新田县委书记、永州市政府副巡视员的林祥胜退休后,关心家乡白田村的发展,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组建了养鸡专业合作社、生姜种植合作社、特种养殖合作社。养鸡大户薛来清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养鸡5000余只,年收入10万多元。他还与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联系,在村里建立了100亩超级稻基地,产量每亩达815公斤。

  城镇退休人员返回农村工作,一部分人可以在村“两委”中任职或兼职,充实村级领导班子的力量;另一部分人也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专业特长,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村的真实的情况,做一些有利于广大村民的公益事业。

  。他对当地哪一村哪一家适合于种植烤烟,了如指掌。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家家户户种起了烤烟新品种白肋烟。2012年白肋烟种植培养面积达到7200亩,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度上升。杜才宝被当地人称为“财神爷”。

  2013年11月,老杜正式退休。从此,村民们种植白肋烟缺少了这位技术能人。2014年村民们在白肋烟生产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1200亩白肋烟因栽培技术不过关,产量陷于低谷。

  得知这样的一种情况,居住在上海市儿子家中的老杜,立即赶回乡里,在乡党委的统一安排下,深入到涉及1200亩低产白肋烟的几个村组,指导村民下种、育苗、下肥、灌水、除虫。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这片白肋烟低产田恢复到高产。

  此后,老杜再没有回上海同儿子居住安享晚年,而是天天行走在白肋烟的田头地边,手把手地给村民们传授种烟技术,连年夺得烤烟种植高产。

  杜远威原为湖北省武汉市农委主任。2001年退休。但老杜退休不退岗,依然心系“三农”。回到农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到武汉市蔡甸区刘家山和和姚家山村,根据村里的新四军五师活动旧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等人文生态资源,外出招商引资。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引进了一家大型投资公司,在这里办起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项目。使这两个村的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1000元上升到现在的10000元。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巽宅镇农技站退休干部陈继悦,回到村里,创办村级“老年大学”。多方筹措资金,建起来一座能够容纳近百人的教室,宣讲养老保健、民间传统文化、红色故事等。活跃了农村老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陈继悦领办的这所“村级老年大学”近十几年来,年年获得各级政府授予的奖牌。

  浙江省遂昌县王村口镇退休医生雷佳,曾在镇卫生院工作29年,是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全科医生。他退而不休,主动回农村担任卫生员。背着药箱,天天走村串户,给老人量体温、量血压,给小孩打针开药,给村民们讲授各种预防疾病的专业相关知识。深受村民们的爱戴。

  近几年来,安徽省旌德县俞村镇村组活跃着一支司法调解队伍。这次队伍由12名退休老干部组成。领头人名叫俞祥民。

  2012年4月,退休之后的俞祥民在镇委、镇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组织了本地另外11名群众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而且具有法律知识的退休干部,成立了人民调解室。制定了工作目标、值班制度、工作职责、登记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了协助调解、移交调解、以及联调、联防等工作机制。有效地提升了人民调解工作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和普法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为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环境。